在妳心中,「防曬」重要嗎?

台灣的夏天,那溫度彷彿要將人融化般,年年屢創新高,即使只是每天的上班通勤,都很有可能幾個星期後膚色已黑一階!除了簡單的物理性遮蔽方式(利用陽傘、帽子、長袖衣物等)阻擋紫外線入侵肌膚,正確挑選塗抹的防曬品也是關鍵!那麼,一瓶適合自己膚質和生活習慣的防曬該怎麼選?(延伸閱讀:SOS!夏日肌膚熱傷害,「曬後急救保養」必做3要點!

 

先給自己5分鐘的時間,跟著我們一起了解「物理性防曬」與「化學性防曬」的差異,並快速搞懂各種防曬指標和阻隔紫外線的效果!

防曬分類

物理性防曬

化學性防曬

作用原理

透過「反射、散射、折射」光線,來避免皮膚受到紫外線的傷害

以「吸收」紫外線的方式,再轉化為較低的熱能釋放出來,藉此降低皮膚傷害

常見成份

氧化鋅(Zinc oxide)、二氧化鈦(Titanium dioxide)

其他非物理性防曬劑的成份

質地感受

易有厚重感,可以用少量疊擦的方式減少顯白的感受

推抹上較清爽舒適、相對不易有泛白感產生

防曬劑特性

防曬劑原料為白色狀粉末,溫和穩定,適合敏弱性肌膚、醫美術後、孕婦、兒童等肌膚較為脆弱的族群

防曬劑原料不易有油膩感,油性肌膚也適合選用;敏弱性肌膚及特殊族群,建議局部測試後再使用

想知道妳挑選的防曬夠不夠力,防曬係數怎麼看?

阻隔UVB

預防曬紅、曬傷

SPF (Sun Protection Factor)

國際公認標準,以SPF35、SPF50+等數值標示,指的是能延緩皮膚暴露在紫外線下會被曬紅的時間。

當數值越高,表示經歷越久才會被曬傷。(數值超過50以上,僅能以SPF50+或SPF50 plus表示)

阻隔UVA

預防曬黑、曬老

星號★(Boots Star Rating)

標示是綜合評估 UVA和UVB的防護「均勻度」。

當★越多,表示UVA防護能力越高,且與UVB的防護能力越相近。

PA (Protection Grade of UVA)

以+號表示能夠防止被UVA曬黑、曬老的能力。

當+號越多,表示UVA的防護效果越好。

PPD(Persistent Pigment Darkening)

針對UVA防護能力所訂定的標準,相當於SPF的檢測方式。

CW (Critical Wavelength)

臨界波長(又稱關鍵波長),其數值越大,代表防護廣度(範圍)越大。

當高於370nm以上就能有效抵禦長波UVA的皮膚傷害。

生活應用舉例:

當A小姐到澎湖吉貝嶼遊玩時,沒擦防曬10分鐘就曬紅,而擦了SPF50的防曬乳後,經過10×50=500分鐘後才會曬紅;而同行的B小姐沒擦防曬15分鐘就曬紅,當擦了一樣的SPF50防曬乳,則經過15×50=750分鐘後才曬紅。

(由此可見同一款防曬所能延緩曬紅的時間,會依每個人的膚質狀況、甚至當天的紫外線指數而有所差異)

 

現在搞懂了這些防曬指標,再來看看日常中可能遇到的防曬使用問題吧!

Q:午後媽媽想帶孩子到公園玩,該如何選擇適合小朋友肌膚的防曬?

A:針對兒童、孕婦等特殊族群的防曬需求,會建議溫和且穩定性高的物理性防曬,造成皮膚刺激反應的機會也較小,防曬係數SPF35對短時間在陽光曝曬下使用已是足夠,假如想要更長時間的防護,也可以再補擦一遍、或是替換成SPF係數更高的物理性防曬。

[小提醒]:平常也可多加利用其他物理性的遮蔽方式,像是傘、帽子等遮陽工具,或是穿著薄長袖、長褲來防曬。

 

Q:如果今天有戶外的行程,防曬係數多少才夠?

A:除了登山健行、海邊玩水等戶外活動需要使用到高防曬係數的產品,臉上有上妝習慣、卻又懶得再補擦防曬,在城市中騎車通勤,或任何會曝曬於陽光下時,也都建議挑選防護時間更長的SPF50防曬品,並同時檢視一下,寬頻防護的臨界波長防禦能力(CW)有到多少喔!

[小提醒〕:隨著肌膚摩擦、出油冒汗等原因會使防曬產品漸漸流失,建議會大量流汗的戶外活動大約2小時補擦一次(室內大約3-4小時),先將汗水擦乾或油份輕壓掉再補,一起安心度過不被曬傷的炎熱夏天喔!

 

推薦商品:米粹舒緩水感防曬乳